现就兰西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的必要性,总体要求、总体格局、综合效益作以简要的汇报:
一、规划编制必要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系统部署和有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级生态修复规划安排,提升兰西县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等文件要求,由兰西县自然资源局牵头,会同发改、财政、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兰西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县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未来十五年兰西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总体要求
(一)规划范围及年限
规划范围与《兰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范围一致,即兰西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恢复为主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3.系统修复,建管结合
4.科技引领,注重实效
5.科技引领,注重实效
(三)规划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兰西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县森林、草地、河湖、湿地、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至2025年。全县生态、农业、城镇三类国土空间突出的生态系统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生态屏障功能持续稳步提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生态系统质量和修复治理成效进一步提高,生态功能明显提升,生态稳定性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平不断强化。全县黑土地保护成效不断提高,农田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提升。城市内部生态空间结构及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生态品质稳步提高。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全县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以“一廊、三屏、三区”为本底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更加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更加坚实。
至2035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支撑和生态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工作区环境承载力显著提高。结合区域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绿色旅游、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长期监测、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环境保护制度。
三、总体格局
(一)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兰西县构建“一廊、三屏、三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一廊”:指颜家沟生态廊道。
“三屏”:兰远草原自然保护区生态屏障、呼兰河拉哈岗生态屏障、泥河水库自然保护区生态屏障。
“三区”:兰西县东部土壤保持与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兰西县中部农产品提供与城镇人居保障生态功能区;兰西县西部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二)生态修复分区
1.东部土壤保持与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本区域位于兰西县东部,包括临江镇、长岗乡、长江乡和兰河乡,面积约为69599.22公顷。
2.中部农产品提供与城镇人居保障生态功能区本区域包括北安乡、红光镇、兰西镇、康荣镇和榆林镇,总面积约为71746.15公顷。
3.西部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本区域包括燎原乡、星火乡、远大镇、平山镇、红星乡和奋斗乡,总面积约为107052.72公顷。
(三)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兰西县生态空间重点修复区域涵盖了影响兰西县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主要包括呼兰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拉哈山自然保护区、省级兰远草原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对市域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呼兰河、颜家河等重要河流,重要的湖泊湿地、饮用水源、大型水库等水域空间。
1、草原盐碱化预防和治理区
本区域重点保护现有植被并恢复提高植被覆盖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信息化系统,及时掌握土地沙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采取退牧还草、围栏保育、草原本土植被恢复、生态补水、有害生物防治及各类污染防治等措施,控制沙化土地扩展,完成治理和成果巩固,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恢复和提升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减缓土壤盐渍化和沙化趋势。
2、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
加强河湖水面资源管控。保护自然水域、坑塘等蓝色空间,坚持保护与防治相结合,以呼兰河、颜家河、肇兰新河为主,加强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严禁非法侵占河道、水库等。主要通过合理安排农、林、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目的。建立河湖水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河湖水面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3、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
坚持生态和产业并重的方针,突出三北防护林、封山育林、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深化林业经营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区域重点提高森林覆盖度,通过中幼林抚育、丰富林种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4、呼兰河湿地保护和修复重点区
重点加强呼兰河国家湿地公园与拉哈山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与建设,对保护地外的其他湿地开展湿地保护和巡护管理,降低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并配备必要的湿地保护巡护设施设备。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治山治水相结合,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以区域内各自然保护地为抓手构建湿地科研和监测体系。以良好的湿地资源为依托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湿地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模式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和机制体制,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构建。采取湿地本土植被恢复、生态补水、人工湿地建设、有害生物防治及各类污染防治等措施,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打造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生物栖息地。
5、矿山治理重点区
矿山生态修复方式主要以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为主。主要围绕恢复林地、建设鱼塘和转变为建设用地等,修复内容为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平整土地、恢复植被等,可采取包括回填、平整、种树、修理边坡、架设围栏等措施。
6、中心城镇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区
深入实施海绵城市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建设城市海绵系统;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引导到城市中,建设社区级的公共开敞空间,通过规划休闲绿道等方式串联城市各个生态功能分区。
7、生态维护黑土保持区
本区域重点采取侵蚀沟治理(遏制侵蚀沟道发展,修筑沟道柳谷坊、沟头和沟坡防护并建立排水体系,在沟底、沟坡、沟岸营造防护林,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保护现有植被,对耕地进行综合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科学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结合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局部坡地改垄措施,建设高效农业,保护黑土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持土壤,保护黑土地,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的措施,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及主要任务
1、跨空间修复工程及主要任务
跨空间区域主要为水系河道等,主要针对水生态空间布置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水环境治理、中小河流域防洪提升治理、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等工程。
2、生态空间修复工程及主要任务
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包括森林、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种草改良、湿地保护和修复、水土流失及侵蚀沟治理、生态廊道及生态旅游等工程。积极开展对森林、草原、盐碱地等区域的生态提升工作,明确各工程的实施区域和重点任务。
3、农业空间重点工程及主要任务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修复及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项目等重点项目。修复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减少耕地碎片化,提升农田质量;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推进禽畜污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4、城镇空间重点工程及主要任务
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开展工业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推进特色旅游、种植、养殖产业生态保护修复活动。通过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土地附加值,实施源头治理,严格管控高污染产业,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四、综合效益
(一)生态效益
1、牢筑兰西县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一廊、三屏、三区”的生态修复格局,建设土壤保持与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农产品提供与城镇人居保障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以四大重点工程为抓手,筑牢兰西生态安全屏障。
2、系统提升生态服务调节功能
通过系统开展林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3、构建兰西山水城市格局
以呼兰河、颜家河、兰肇新河等为代表的流域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抚育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优化兰西生境条件,实现兰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打造全域旅游、景城一体的背景下,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塑造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美丽宜居、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美丽兰西”基本实现。
(二)社会效益
1、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推进卫生厕所改造,推动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提高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修复的实施,有利于兰西县打造绿色人居环境,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支持生态的良好氛围,引导、鼓励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保护生态、减少污染的良好习惯。在感受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上,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必将极大提高,环保意识极大增强,自觉守护绿水青山,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经济效益
1、带动经济稳定增长
通过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区域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但能为当地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土地储备资源。
2、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外溢
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将提升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3、推进兰西生态绿色发展
兰西县的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得到良好保护,为兰西县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生活提供重要基础。为兰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供条件,打造兰西健康生活目的地,创意生态文化旅游新场景。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导机制
2、实行由省统筹协调、兰西县抓落实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
1、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
2、推进建立市场化多元投入长效机制
(三)完善政策体系
1、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制度
2、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要素协同治理机制
3、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协同修复与治理策略
4、强化涉水生态空间管控政策
(四)强化资金保障
1、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
2、推进建立市场化多元投入长效机制
(五)增强评估监督
1、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督体系
2、制定差别化的治理和管护措施
(六)鼓励公众参与
1、健全社会动员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方式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